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度行政执法总体情况

  发布时间: 2023-01-06 09:45 字体:[]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以“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执法监管为基础,以“打非治违”、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为主线,以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为补充,全面推行“网格化”“精准化”执法监管,统筹抓好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2022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567人次,检查企业1908家次,查处一般环境违法案件97件,共处罚款1052.8万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2件,移送涉嫌犯罪1件。重大执法决定书均开展法制审核,并在网站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书97份,归档结案的行政处罚案件40份,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优化执法方式,实施网格化执法监管模式。全市共划分5个市级、16个县级、95个环境监管网格,明确144个网格员,实行网格人员包干制度,网格人员肩负信访工作者、执法工作者、督查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于一身的职责,网格内执法工作、群众工作、督查整改工作和重点信访工作等均由网格人员抓好落实。2022年以来各级网格共组织召开网格化工作专题座谈会(推进会)4次,院坝会10次,对发现的问题以工作提示函和工作交办单督促县级网格抓好落实。

优化执法工作方法,全面落实三三制现场检查工作法。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即日常调度、内部通报、纳入考核制度,每月调度一次各县区工作落实情况,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市通报,将落实情况纳入考核范围。2022年以来,我局将三三制现场检查工作法贯穿在日常执法监管全过程中,统筹各类专项工作,通过两查”“四访全面查清、查准、查实生态环境问题所在,按照三不放过原则采取有力措施督促问题整改落地落细落实,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维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2022检查企业1760家次,查厂外933家次,访群众1872人次,发现问题498涉及企业231家,已整改完成问题474个,整改完成率95.2%,下达整改通知186,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度跟踪,形成闭环管理。

(二)注重执法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认真开展双问双服务工作。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先服务,后执法,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开展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进企业活动,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的柔性执法制度,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模式,指导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加大执法帮扶工作,为企业纾困解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2022以来,已走访企业111家,收集问题66个,目前已解决问题28个,其余38个问题正在积极办理中。办理不予行政处罚案件5件,从轻(减轻)处罚23件,切实做到热情服务,温情执法

二是大力推行正面清单管理制度。结合惠企纾困企业帮扶相关政策,在202128正面清单企业基础上,将正面清单企业名单扩展至62家,日常监管采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电话调度等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实行无事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充分发挥正面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抽查频次,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干扰。

三是全面推广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建立非现场执法监管制度,围绕污染源自动监控抓好非现场执法监管,推行统一、高效、规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处置程序,通过无事不扰、异常调度、报警核查、违法必究的工作模式,对国、省控平台的运行管理情况和数据实行24小时不间断网络巡检,筛查存在问题,落实差异化监管措施。2022年共处理信息7045条,其中处理异常信息2676条,处理停运、故障、报告等信息3710条,处理超标信息659条,通过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核查相结合方式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起,共处罚款7.8元。

(三)狠抓重点工作,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抓好大气、水、土壤与固废执法监管。持续开展扬尘污染防治、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管控、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及水泥、钢铁、焦化行业等重点领域污染执法监管,严格落实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积极推进三岔河、南北盘江等重点流域沿线工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化工企业、煤矿、畜禽养殖等涉水重点排污单位执法监管力度,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组织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危废危化品、涉铊涉锰、洗洞”“洗坡盗采金矿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执法检查和监测力度,强化土壤污染管控,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全市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二是统筹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打非治违等各类专项行动。以生态环境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为主线,统筹全市工业企业大排查、煤炭领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排查、建设项目专项执法、饮用水源地专项执法等各类专项行动,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守好生态环境安全底线。2022年,全市出动人员10250人次,排查企业3723余家次,发现环境问题隐患1365条,督促整改完成1355条,整改完成率为99.27%。通过对企业开展全方位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找准问题症结,精准指导企业对标对表全面推动问题整改,将突出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高位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以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统一着装为契机,制定印发了《2022年六盘水市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方案》,成立执法大练兵工作专班,从理论、实战、科技、协同四个维度开展全员、全过程练兵,将执法大练兵与执法稽查深度融合,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不到位、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组织执法人员专题培训5次,采取交叉执法进行现场实战练兵,抽查30家企业开展现场联合执法检查工作。同时,针对执法人员少企业多工作任务繁重的县区开展执法帮扶工作,提高全市整体执法业务水平。制定印发《六盘水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文书样式制作指南(2022年版)》和《六盘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案件办理及卷宗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行政处罚案件内部预审制度,规范案卷执法文书,全面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和质量,探索形成并推行案件主办轮办制,切实增强练兵实效,培养执法尖兵。

四是抓好环境应急工作守牢环境安全防线。健全跨流域联合执法和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先后与黔西南州、毕节市、安顺市修订完成跨流域联合执法合作协议。联合安顺市开展北盘江流域执法检查,与云南省曲靖市签订珠江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联防联控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2次座谈会,实现两地案情信息共享、案件共同查办、及时处置应急事件,补齐跨省联动执法和应急联防联控机制短板。同时,及时修编《六盘水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补充完善信息报送、部门应急联动、跨区域应急联合响应措施步骤等内容,目前已由市政府办印发实施。

五是以服务人民为中心抓好环境信访工作。建立信访案件领导包片包案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应急、能源等部门协同联动,落实有奖举报制度,拓宽信访渠道。印发实施《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环境信访办理工作制度(试行)》,明确信访件办理流程、提升办理案件标准,采取领导包案、现场抽查、主动走访群众等方式,精准查找企业存在的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信访案件办理的落脚点。2022年共受理信访案件620件,对16件信访案件开展领导包案化解未发生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目前有奖举报奖励信访案件共8件(3件已兑现奖励,其余5件投诉人主动放弃)

(二)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制度,行政许可规范高效

一是完善审批制度,规范行政许可权力运行。进一步优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梳理细化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两类行政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制定印发了《六盘水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和《六盘水市排污许可证审批程序》,明确了申请材料和办理流程。

二是抓服务促改革,提高行政许可审批效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业务受理,落实“三减一降”,将技术评估纳入审批流程,采取“边公示、边审查”的方式,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限;积极参与我市政务服务“2+2模式”窗口改革,坚持履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实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一窗出证”,推动审批流程高效运转;大力推行全程网办,推进智慧化“一窗通办”,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实现“一窗受理、电子化流转、统一出证”的网上审批全闭环。

2022年,共办结行政许可事项427件:其中审批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20个(报告书项目22个,报告表项目198个),核发排污许可证145个,危废经营许可证2件,辐射安全许可证60公开行政许可事项427件。

二、工作成效及亮点

(一)执法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探索实施第三方辅助执法监管制度,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辅助执法工作,共投入70对全市30家环境风险隐患重点关注企业进行隐患排查和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全方位检查,帮助查找执法难度大、隐蔽性问题。目前第三方隐患排查发现问题158个,提出初步整改建议158条;检查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企业28家(点位34个),发现问题129个,对2起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二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违法案件专案查办制度。针对废机油收集处置不规范情况等案情重大、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案件,联合公安统筹执法力量成立专案组对案件进行联合查办,及时锁定企业违法犯罪证据,推动大案要案办理。

三是推行执法案件主办轮办、案件商讨、内部自查、律师审查及法制审核机制,全方位提升执法案件质量,在2022年全省案卷评查工作中我市取得行政处罚案卷排名第三、行政强制案件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二)部门联动执法效能进一步增强

建立以案促鉴工作制度,定期将典型环境违法案例或突出问题函告各行业主管部门,督促各部门结合职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2022以来,向能源、工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等发放以案促鉴工作提示函7份。与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法院等司法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召开行刑衔接座谈会议,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相关部门提前介入,收集违法线索,共同研究解决案件调查、取证、移送等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协同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大案要案。

(三)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扎实开展作风整顿、着装队列训练、执法大练兵等活动,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中荣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实战技能比武竞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编报的执法信息被生态环境部公众号报道2篇,《中国环境监察》杂志报道1篇。

(四)全市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创新建立六盘水市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1234工作体系,即编制全市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1张图,建立政府(部门)大网格和生态环境执法小网格紧密配合互相联动的工作体系,明确生态环境系统网格长、分片领导、网格员3级网格管理层级,形成行政管理、督查、行政执法、环境监测4股力量共同协同作战模式,强化网格化执法监管,全面贯彻落实三三制现场检查工作法,全市执法全面化、标准化、精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执法队伍能力与当前执法工作要求有差距,基层执法人员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发现问题能力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

(二)环评文件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未有效建立,可依据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目前仅是配合国家、省开展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市级层面对部分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较差的环评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足,惩戒措施较少,环评机构及编制人员的违法成本较低。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做好执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先服务,后执法,持续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的柔性执法制度,加大执法帮扶工作,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惠企纾困帮扶相关政策。

(二)持续强化和规范执法监管。以执法机构规范化单位创建为抓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措施,全面推行“网格化”执法监管和“三三制”工作法,完善《生态环境系统网格员工作手册》,围绕大气、水、土壤与固废等领域加强执法监管,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三)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质量监督管理。根据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关于严惩弄虚作假提高环评质量的意见》等文件规定,结合日常技术评估和审批中发现的环评文件质量问题,对在我市开展业务的环评单位和编制人员从业规范性和环评文件编制规范性、编制质量进行靶向检查,对存在典型弄虚作假情形环评文件的编制单位和有关人员,公开通报,并依法处以罚款、禁止从业、失信记分、纳入“黑名单”等处罚、处理。严厉打击环评领域典型弄虚作假行为,不断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净化环评市场。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采取“双随机”监管和靶向监管等有力举措,切实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的精准化水平,督促指导建设单位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确保批管有效结合、放管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