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20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4-08-02 15:31 字体:[]

A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206号建议的答复

朱兴江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议

我市先后制定印发《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25)》《六盘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调查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摸底工作方案》《六盘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六盘水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分类分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一是依据规划,建立年度重点治理村庄。鼓励各地依据规划,建立年度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治理村庄清单并动态更新。顺应村庄演变趋势,把乡政府驻地或中心村,生活污水乱倒乱排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已开展水冲式厕所改造、厕所粪污去向难以解决的村庄,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村庄,位于重点湖库周边或水质需改善水体的汇水范围或生态敏感区的村庄作为治理重点。

二是按照能分散即分散,宜集中则集中的原则,在人口较为分散的村庄,优先采取分散治理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减少管网建设费用;人口密集程度高的村庄,集中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所在村及周边村,有条件的可以接入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地处偏远,人口较少,暂不具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条件的村庄,结合农村改厕将厕所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在满足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治理技术,优先选择三格式化粪池厌氧池或小型人工湿地等无(微)动力的生态处理技术。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式,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到2025年,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左右;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左右;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三是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已完成水冲厕所改造的地区,目前具备污水收集处理条件的,优先将厕所粪污纳入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暂时无法纳入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应建立厕所粪污收集、贮存、资源化利用体系。计划开展水冲式厕所改造的地区,鼓励将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预留后续污水治理空间。

二、关于就地处理,借鉴先进适用技术的建议

一是全市建成投运并纳入运维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338套,其中集中式处理设施(20日及以上)175套,分散式设施(20日以下)163套。处理工艺主要采取人工湿地、厌氧人工湿地、A2O+接触氧化、AO+MBR膜、高负荷地下渗滤工艺、无动力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资源化利用等处理工艺。其中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占比最大,达到70%,其具有建造和运行费用低、易于维护、对水量水质有较好的缓冲能力等优点,可直接或间接提供生态效益;A2O+接触氧化AO+MBR膜、高负荷地下渗滤工艺、无动力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资源化利用等,占比30%,主要针对布局较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的村庄。通过综合考虑农村区位条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常住人口数量和生活习惯等,因地制宜选择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相对集中式或集中式处理等治理模式,不搞一刀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得到广大农户认可。

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工作。综合考虑各行政村环境敏感程度、环境承载力、常住人口数量与分布、村民生活习惯等明确环境非敏感重点区域,因地制宜选择管控、治理等模式或组合模式,强化长效管护机制在全市18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工作,治理管控行政村生活污水横流得到有效管控,生活垃圾、畜禽粪污得到妥善处置,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管控成效群众基本满意。

三、关于强化投入和激励机制,保障资金来源和管理的建议

近年来,积极组织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争取中央、省和市级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十四五以来,累计获中央、省级专项资金8190万元、市级1026.71万元。同时,钟山区通过PPP模式投资约4亿元开展农村污水治理。

一是强化审核把关。我局组织对拟申报支持项目的实施方案、可研、初设开展技术审查,重点对项目建设实施的技术路线、治理工艺、概预算等进行把关,确保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规范、治理技术科学可行、造价合理。

二是强化项目现场督导。召开农村污水治理项目调度会、专题会督导项目建设及设施管理,市生态环境局班子按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工作机制开展项目现场督导,对督导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并跟踪整改情况。

三是强化部门协调。加强生态环境、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重点解决项目决策评估、立项批复、预算评审、用地选址等耗时长解决难等问题,尽力缩短项目前期耗时,推进项目加快实施。

四是强化建设程序。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关于规范政府投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事宜的通知》,明确了项目申报、建设、项目、移交和运行监管等事项。印发《六盘水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管理规程(试行)》,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委托管理各方责任、合同审核及签订、现场管理、档案管理、监督检查等事项,并形成项目实施流程图。

五是强化试点先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202311月市农业农村局会同生态环境、乡村振兴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联合印发《六盘水市农村厕所革命高质量一体化整村推进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每年在全市选择10个以上自然村寨,统筹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镇污水治理提升、乡村振兴衔接等项目资金,集中资源合力一体化高质量整村(寨)推进厕所革命、畜禽粪污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实现项目村户厕100%达标、畜禽粪污100%有效治理、生活污水100%收集处理。目前试点正在钟山区汪家寨镇吴家寨村7组开展。

四、关于建立健全制度,后期维护全民参与的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印发《六盘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施整改方案》《关于六盘水市政府投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农村污水治理的职责分工,初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管、养、用长效机制。

一是督促乡镇(街道)要明确机构和专人承担设施运行维护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按照乡镇(街道)要求,配合运维单位或主动参与开展设施运行日常巡查、检测、维修和设备更换等工作;

二是鼓励村民委员会应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管护意识,组织村民做好户内污水收集系统和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引导、督促新建房屋污水有效收集处理。

三是对已建成投运的日处理能力5吨及以上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鼓励地方政府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打捆运维服务或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运行维护。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如钟山区PPP模式投资建成20吨及以上设施104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全部实现第三方运维。